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牢牢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和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這是居安思危的深長考量,是對世情國情農情的深徹洞察,也是一個大黨大國大局的深遠謀劃。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把解決糧食安全問題作為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重農抓糧一系列政策舉措有力有效,我國糧食產量站穩1.3萬億斤臺階,實現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我們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為保障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堅實支撐,為應對各種風險挑戰贏得了主動。
邁上新征程,廣大干部群眾表示,要始終繃緊糧食安全這根弦,把黨的二十大提出的目標任務落到實處,踔厲奮發、勇毅前行,穩產量、提產能、強機制、增效益,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更加堅實的保障。
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飯碗主要裝中國糧
又是一個豐收年。“今年玉米大豐收,畝產1000多斤。”河南省湯陰縣韓莊鎮王佐村種糧大戶黃海濤干勁十足,“收完玉米壓茬播麥,機械化秸稈還田,犁地翻耕、播撒麥種,來年的饅頭有指望!”
農業農村部農情調度顯示,全國秋糧收獲已超九成,全國秋糧豐收在望,全年糧食有望再獲豐收。
習近平總書記對糧食安全念茲在茲:“保障好初級產品供給是一個重大戰略性問題,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飯碗主要裝中國糧。”
新時代十年,中國飯碗端得牢、成色足,為克服各種風險挑戰、穩定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提供了有力支撐,為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奠定了堅實基礎。
糧食連年豐收,能否高枕無憂?
黨的二十大報告深刻指出,“我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各種‘黑天鵝’、‘灰犀牛’事件隨時可能發生”“確保糧食、能源、產業鏈供應鏈可靠安全和防范金融風險還須解決許多重大問題”。
“從復雜的國際形勢看,糧食安全不能有絲毫麻痹大意,必須增強憂患意識,強化底線思維,保持戰略定力,以國內穩產保供的確定性來應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葉興慶說。
從國內看,城鄉居民食物消費結構不斷升級,農產品穩產保供,既要保數量,也要保多樣、保質量。“當前我國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總體有保障,但糧食供求仍呈緊平衡,大豆油料自給率偏低,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不足,穩產保供的基礎還不牢固。要從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發,加快構建以糧食安全為基礎、以確保食物有效供給為目標的糧食安全綜合保障體系。”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程國強分析。
盡管面臨各種風險挑戰,但縱觀基本面,大國糧倉根基穩固。
——糧食產能基礎不斷夯實。
數據顯示,全國劃定10.58億畝的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可保障我國95%的口糧消費量。全國農田有效灌溉面積占比超過54%,良種在農業增產中的貢獻率超過45%。
——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步履鏗鏘。
安徽省亳州市十八里鎮五得利面粉廠生產車間里,機器轟鳴,車間負責人高國剛介紹,“小麥在這里被充分利用,麥皮用來生產雜糧餅干,麥胚制作成化妝品和保健品,身價倍增。”
延伸產業鏈、打造供應鏈、提升價值鏈,越來越多的“大糧倉”變成“大廚房”,大食物、大流通、大市場,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從“吃飽”到“吃好”的消費升級。
“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們有基礎、有條件、有能力、有信心。”農業農村部有關負責人說,下一步要盯緊抓實糧食安全乃至食物安全的全領域全過程全環節,構建更高層次、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更好滿足人民群眾豐富多樣的食物消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