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化助力秋糧顆粒歸倉
秋糧是全年糧食生產的大頭。今夏,我國南方出現罕見高溫干旱天氣,北方部分地方出現洪澇災害,但全國秋糧依然迎來了豐收。在秋糧生產全過程中,農業機械化發揮了重要作用。記者從農業農村部農業機械化管理司獲悉,當前,我國農業生產方式進入機械化主導的新階段,全國主要糧食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均超過85%。預計今年水稻機收率超過94%,玉米和大豆機收率都超過80%。
為高效率高質量完成今年秋收、秋種、秋整地任務,農業農村部以保障各類農機裝備供應和精細組織調度農機作業為重點,充分發揮農機在“三秋”生產中的主力軍作用,努力確保秋糧豐收到手、顆粒歸倉。關鍵做到4個字,一是足,二是通,三是保,四是好。
農機裝備投入充足
今年9月下旬,全國秋糧大規模收獲陸續展開。為保障高質量高效率做好秋收、秋種、秋整地機械化生產工作,9月20日,農業農村部發布了關于做好“三秋”機械化生產工作的通知,提出各級農業農村部門以推進秋糧機收、冬小麥冬油菜機種、秋季農機整地為重點,搶前抓早制定工作方案和防災減災預案,借鑒推廣今年“三夏”生產經驗,提早做好“三秋”機械化生產前期準備工作,確保有足量的農機具以良好的技術狀態投入作業。
據介紹,今年“三秋”,全國投入農機3000萬臺,19.3萬個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活躍在生產一線,開展玉米、水稻、大豆和棉花等作物收獲、冬小麥及油菜播種、秸稈還田離田、深松旋耕整地等機械化作業服務,農機裝備總量充足有保障。各地精準研判機具供需缺口,做實做細農機作業服務供需對接,組織各糧食主產縣提前制定工作預案,特別關注缺少機具、缺少勞動力、返鄉困難的農戶以及“小散偏”地塊的作業需求,幫助對接農機服務組織,提前落實誰來作業、何時作業。
在江西省蓮花縣,20多萬畝水稻迎來收獲。種植戶趙青云告訴記者,以前在山地的水稻,都是靠人工割稻,效率低,費人力。今年,當地成立農機共享中心,他家300畝水稻,和臨近村子鄉親們一起農機作業,很快就能收割完畢。
同時,今年秋收期間,各地農業農村部門組織農機技術骨干進村入戶,動員指導農機合作社和機手對投入作業的機具進行全面檢修、調試和保養。督促農機生產、銷售和維修企業提早備足機具和易損配件,積極開展送修送件到田服務,保證有效供應。及時發布機具供需、收種時間、作業進度、氣象變化等信息,科學研判“三秋”期間機具本地跨出和引進數量,組織簽訂作業合同,促進供需平衡。
讓農機和機手暢通無阻、不誤農時
“你好,我們是外出作業的玉米聯合收獲機手,路經侯馬找不到回運城的路了……”山西省運城市臨猗縣農機駕駛操作員程金量在電話中焦急地說道。今年10月20日,程金量駕駛玉米聯合收獲機從山西省汾陽作業歸來,準備回運城繼續參加秋收作業,卻遇到了困難。當晚,侯馬市農機中心在接到農機戶的來電后,中心負責人馬向東立即帶領相關站室人員來到侯馬市五岔口交通檢疫卡口了解有關情況,經與卡口工作人員協商,完善相關防疫手續后,親自駕車護送程金量等兩名農機戶至運城界內。
統籌疫情防控與“三秋”農機化生產,向社會公布“三秋”工作咨詢電話,確保防疫生產兩不誤,成為我國農機作業的一大亮點。農業農村部和地方農機化系統開通并向社會公布“三秋”農機保障熱線電話4330個,已接聽電話2萬余次,為農民群眾提供購機補貼、跨區通行等政策咨詢服務,幫助協調對接應急作業需求,及時解決因疫情管控導致收獲困難等問題,確保“三秋”機械化作業高效有序開展。各地統籌疫情防控和農業生產,借鑒今年三夏期間的經驗做法,開通農機綠色通道4600多條,堅決打通影響農機化生產的堵點卡點,讓作業農機和機手暢通無阻,不誤農時。
農機應急作業服務確保應收盡收
水稻收割期,一旦遇到強降雨,可能會出現水稻倒伏,影響水稻機械化收割,同時如果烘干不及時,還容易造成水稻發霉,對當季水稻產量造成較大的影響。11月1日,晚稻成熟收獲期。受臺風“尼格”影響,廣東東部等地出現中到大雨,局地出現暴雨或大暴雨。為了確保晚稻豐收,當地上演著一場與“大雨”奪糧的競賽。
“我們8臺機器每批集中收割一個種糧大戶的晚稻,收割完一戶再去下一戶。以前分散收割,200畝可能要收三四天,現在集中作業,200畝一到兩天就能割完。收割時間提前了,后續烘干壓力就會減輕。”廣東省河源市龍川縣眾志生態種養合作社邱文慶告訴記者。
廣東省能夠在“大雨”中取得糧食豐收,得益于當地出臺的《廣東省支持2022年晚稻糧食生產12條措施》《廣東省農機作業防災救災應急工作預案》等措施。
今年8月,農業農村部印發《關于推進常態化農機應急作業服務隊建設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要求各級農業農村部門把農機應急作業服務隊建設相關工作作為防災救災和應對各種突發情況的基礎工作和基礎力量來抓,構建農機應急作業服務機制,加強機械化防災減災能力建設?!吨笇б庖姟分赋?,要按照“建在平時、用在戰時”的體制機制加快常態化農機應急作業服務隊建設,不斷提升農機手應急作業技能水平和農機裝備水平,爭取一年起步、三年成網,力爭五年形成覆蓋糧食生產鄉鎮、作業能力強的農機應急作業服務體系。
江蘇省在全國率先構建省市縣村四級應急作業服務體系,標志著該省農機化應急作業服務進入了組織化、專業化、高效化發展的新階段。目前,已成立了489支應急作業服務隊。
今年10月,內蒙古自治區農牧廳農機局發布了全區農機應急作業服務隊第二批“白名單”,本批次27家服務隊、合作社,主要針對大豆、玉米、小麥、油菜、青貯、馬鈴薯、葵花、雜糧等作物收獲。此前公布的第一批包括245家服務隊。
今年“三秋”,各地針對作物倒伏、土壤地塊過濕等災害情況,制定了應急作業方案,組織調配和改裝適宜抗災作業的裝備,組建常態化農機應急作業服務隊6800多支,確保災害條件下和疫情管控區有機用、有人干。各地組織為疫情管控地區開展收獲、耕整地等機械化作業服務3300多萬畝,努力確保進入適收期的玉米、水稻、棉花等作物應收盡收,同時做好秋冬種機械化生產工作。
機械化作業質量好、效率高
日前,在黑龍江農墾的紅衛農場核心示范區,3600畝水稻迎來收獲,今年這里的收割機全部裝上了北斗導航,與傳統收割相比,作業路徑更加精準,收獲損失率更小。
據悉,今年我國將有60多萬臺裝有北斗導航的智能化農機投入“三秋”生產,聯合收獲機械向大型化、智能化、多功能化升級換代,給“三秋”高質量高效率生產提供科技硬核支撐。
減損即是增收。今年6月,農業農村部農機化司下發了小麥和水稻等機械化收獲減損技術指導意見。9月,各地組織開展省市縣各級糧食機收減損大比武活動660場、機收減損技能培訓3400多場,引領機手規范操作、精細高效作業,盡最大努力減少機收環節糧食損失,實現顆粒歸倉。
貴陽市修文縣大木村黨支部副書記李福貴將自家的3畝地托管給了合作社。“以前,我們自己請人打田,插秧、收割,一畝地至少要花1000元,通過合作社全部實現機械化,500元就夠了,節本增效,讓我們更愿意種糧食!”由于農機社會化服務保持了農民家庭經營的基礎地位,無須土地流轉,節省了流轉開支,讓農民愿意種糧,保證了國家的糧食安全。
秋收之后,秋種更要抓緊。收完水稻之后,南方各地抓緊農時種植油菜,如今,我國研發的油菜毯壯苗移栽機管了大用,讓農戶在獲得水稻豐收的同時,能夠及時機械化、規?;圃杂筒?,促進水稻、油菜雙豐收、雙效益。